/

为什么让孩子出国读本科?

文章来源:睿途教育发布时间:2019-01-21 16:21:13

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Clovis || Sir Lawrence Alma-Tadema

 

在过去,有不少家庭和我探讨应不应该让孩子出国,我都大方的告诉对方,我会让孩子去美国读本科。在送孩子出国读本科这件事上,我有几个观点。

 

一、你是否知道留学的风险?

 

如果你像我一样,见过很多留美不成功的案例,发现有些孩子在美国既没有融入学术,也没有融入生活,还在人际关系上被隔离,忍受一种没有意义的孤独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依旧坚持送孩子出国,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智的决定了。

 

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读本科?

 

二、我们教育中对于人的冷漠

 

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,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观察到的很多细节,让我对中国教育非常失望。

 

客观的说,学校有一些才华横溢的老师,这些老师的课程、学术很精彩,但是中国教育整体对于学生没有关怀和善意。中国教育系统体现出来的呆板,冷漠,让我们的大学教育非常失望。

 

不管是你去教务处开一个证明,还是在就业办签一个协议,你都能感觉到这个体系对于人的漠视。在学校中,仅有的一些善意更多的是人作为个体的,而当这些人组成一个体系,他们就成为僵化的体系一部分,完全没有对于学生的关心。

 

我读的经管学院的课程,竟然还有20年前工厂流水线的项目管理课,老师教的方法,也20年没有变化,都是工厂如何安排生产进度。可是老师的权威,是高高在上不可置疑,丝毫不承认自己知识的老旧,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适用。

 

就在写这个文章前,我和我的同事程鸽和泽旺老师聊天。他们的本科是北京两个不错的学校。泽旺是当地的状元,上了北大。我问他们,你的老师课上得好不好对他们有没有影响?他们都说,应该没有吧。

 

也没有人关心老师的课上得怎么样,对吗?

 

2009年,我去昆明一个高校做讲座。在他们一个大教室准备PPT。教室最后两排坐着几个学生,吃东西聊天。过了一会,一个人进来接PPT,也没有开灯,我以为是工作人员修电脑。10分钟之后,我发现这个人竟然在讲课!后面三排的几个学生既没有坐到前面去,也没有停止他们做的事情,该聊天聊天,该吃东西吃东西。老师竟然能把这样的课上下去!

 

我每次讲这个故事,总有很多朋友淡定的说,恩,我们大学的课堂就是这样。

 

当人,也有一些优秀的大学,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事,但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真正对教育有热情,投入到教育中的人非常少。大部分的个体,融入其中之后,都变成了麻木的从业者。可能因为教育从业者在社会中受到的认可不足,程鸽老说,他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有很多抱怨,说自己不受重视。

 

可见这样的老师课堂会不会有积极向上的力量。

 

我们有一种完全没有理想的本科教育。这种教育的可怕,就是完全不是为学生设置,不是为了培养“有理想的人”存在。

 

我们说真正的教育,是自由的精神、公民的责任、远大的志向,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、时时刻刻的自我知觉、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获得幸福的能力。这些所有对于教育美好的期待,如果没有“真善美”这种基本的环境,没有教育从业者的热情和理想,这些目标就如同空中楼阁。

 

我希望孩子在大学学会如何生活,我不希望他们未来的人生是呆板的任务,而是富有意义、富有使命感的自我探索。

 

我认同2011年耶鲁校长在新生演讲中说的,The question of how you should live is at the center of you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。如何生活应该是本科教育的核心。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,我很难看到本科生有这种求知的环境。

 

三、教育需要从业者的“真善美”

 

我们的教育体系,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的幸福,关心他们能否成为正义的个体,关心他们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?

 

当学生问老师问题的时候,老师是不是真正关心学生,愿意回答他的问题,而不是当成工作。或者,在回答问题的时候,是不是都在想,我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有什么好处?

 

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有热情,足够体现教育的美好吗?

 

和父母对于孩子的关心一样,如果父母不是出于对于孩子真正的爱,就不能和孩子共情,教育如果没有对于学生的爱,就不能影响学生。

 

每次我看到中国大学的门之难进,高校的服务人员态度之高傲或者冷漠,我就觉得这种教育不是让我满意的教育。

 

教育影响一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,对于合作的理解,对于他人的理解。教育中是否有“真善美”是我对教育巨大的需求。在这个基础上,非常容易理解我送孩子出国读本科的决定。

 

四、为什么在中国换专业这么难?

 

2010年,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,耶鲁校长Richard Levin评价中国的教育说,在中国,本科教育是一个专业教育,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。

 

中国孩子选定一个专业,大学轻易不会让他换专业。即使是希望改换自己专业的人很多,但是这似乎不重要。

 

可是我们观察到,美国的本科学生在前两年会选择各种各样的学科,然后会再选择一个主科再进行学习。

 

同时我们也观察到,中国的课堂中学生更多是被动的倾听者、接受者,中国学生很少会挑战教授的观点,总体来说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。如果我们期待自己的孩子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工程师或者流水线工人,那么这种教育是合适的,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融入现代城市,参与城市的知识分享和服务,就要求他们有更多的创新和决策能力。

 

很明显,起码从我的期待看,我应该让孩子接受更多批判思维的本科教育,应该让他更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,应该在平等、尊重的学术环境下学习。

 

只要经历过中国高等教育的人,就知道这样的期待在中国有多难。

 

深知自己教育需求的家长,也理解留学可能带来风险的家长群体,可以理智的做决定。在这个群体中,我应该是其中一员。我知道希望自己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,我要寻找什么,所以我会让孩子读本科。

 

我的这个决定,并不适合所有家庭,因为每个家庭的教育需求是不一样的。

 

而且,本科留学这个问题太复杂,我也处在不断学习和思考中,也欢迎大家补充信息,之后我将会就这个话题经常输出文章。

 

最后的小故事:

 

我的外甥去年参加高考,500多分在很多人看来只是普通成绩,但是按百分比,也是90%了。我外甥比90%的人考得好,按理说,也是个好学生,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,他被划分为普通学生,能上的学校只能是贵阳电子科技。在我老家,高考一本的录取比例是5.7%,也就是说只有少数的人能上好大学。

 

堂姐纠结要不要送孩子出国。外甥心疼自己的妈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,说不去。

 

在北京的时候,我把他叫到我办公室。我说:你妈妈这辈子做过很多投资,可能买过股票,买过基金,买过房子,但是相信我,你妈妈这辈子做过的最好的投资,一定是送你出国读书。

 

外甥听进去了。两个月之后,考出了雅思成绩,去了爱尔兰读最好的大学圣三一。

上一篇:喜欢自己的工作是很幸运的一件事

下一篇:不迟到和早到的人,其实是两拨人

返回列表
×
课表查询、免费规划、投诉与建议或其他事项均可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或
拨打400-8787-390,睿途名师在这里为你解决留美路上的各种难题。
  • 睿途官微
  • 睿途有料
  • BostonLink

为什么让孩子出国读本科?

来源:睿途教育发布时间:2019-01-21 16:21:13

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Clovis || Sir Lawrence Alma-Tadema

 

在过去,有不少家庭和我探讨应不应该让孩子出国,我都大方的告诉对方,我会让孩子去美国读本科。在送孩子出国读本科这件事上,我有几个观点。

 

一、你是否知道留学的风险?

 

如果你像我一样,见过很多留美不成功的案例,发现有些孩子在美国既没有融入学术,也没有融入生活,还在人际关系上被隔离,忍受一种没有意义的孤独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依旧坚持送孩子出国,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智的决定了。

 

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读本科?

 

二、我们教育中对于人的冷漠

 

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,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观察到的很多细节,让我对中国教育非常失望。

 

客观的说,学校有一些才华横溢的老师,这些老师的课程、学术很精彩,但是中国教育整体对于学生没有关怀和善意。中国教育系统体现出来的呆板,冷漠,让我们的大学教育非常失望。

 

不管是你去教务处开一个证明,还是在就业办签一个协议,你都能感觉到这个体系对于人的漠视。在学校中,仅有的一些善意更多的是人作为个体的,而当这些人组成一个体系,他们就成为僵化的体系一部分,完全没有对于学生的关心。

 

我读的经管学院的课程,竟然还有20年前工厂流水线的项目管理课,老师教的方法,也20年没有变化,都是工厂如何安排生产进度。可是老师的权威,是高高在上不可置疑,丝毫不承认自己知识的老旧,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适用。

 

就在写这个文章前,我和我的同事程鸽和泽旺老师聊天。他们的本科是北京两个不错的学校。泽旺是当地的状元,上了北大。我问他们,你的老师课上得好不好对他们有没有影响?他们都说,应该没有吧。

 

也没有人关心老师的课上得怎么样,对吗?

 

2009年,我去昆明一个高校做讲座。在他们一个大教室准备PPT。教室最后两排坐着几个学生,吃东西聊天。过了一会,一个人进来接PPT,也没有开灯,我以为是工作人员修电脑。10分钟之后,我发现这个人竟然在讲课!后面三排的几个学生既没有坐到前面去,也没有停止他们做的事情,该聊天聊天,该吃东西吃东西。老师竟然能把这样的课上下去!

 

我每次讲这个故事,总有很多朋友淡定的说,恩,我们大学的课堂就是这样。

 

当人,也有一些优秀的大学,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事,但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真正对教育有热情,投入到教育中的人非常少。大部分的个体,融入其中之后,都变成了麻木的从业者。可能因为教育从业者在社会中受到的认可不足,程鸽老说,他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有很多抱怨,说自己不受重视。

 

可见这样的老师课堂会不会有积极向上的力量。

 

我们有一种完全没有理想的本科教育。这种教育的可怕,就是完全不是为学生设置,不是为了培养“有理想的人”存在。

 

我们说真正的教育,是自由的精神、公民的责任、远大的志向,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、时时刻刻的自我知觉、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获得幸福的能力。这些所有对于教育美好的期待,如果没有“真善美”这种基本的环境,没有教育从业者的热情和理想,这些目标就如同空中楼阁。

 

我希望孩子在大学学会如何生活,我不希望他们未来的人生是呆板的任务,而是富有意义、富有使命感的自我探索。

 

我认同2011年耶鲁校长在新生演讲中说的,The question of how you should live is at the center of you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。如何生活应该是本科教育的核心。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,我很难看到本科生有这种求知的环境。

 

三、教育需要从业者的“真善美”

 

我们的教育体系,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的幸福,关心他们能否成为正义的个体,关心他们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?

 

当学生问老师问题的时候,老师是不是真正关心学生,愿意回答他的问题,而不是当成工作。或者,在回答问题的时候,是不是都在想,我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有什么好处?

 

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有热情,足够体现教育的美好吗?

 

和父母对于孩子的关心一样,如果父母不是出于对于孩子真正的爱,就不能和孩子共情,教育如果没有对于学生的爱,就不能影响学生。

 

每次我看到中国大学的门之难进,高校的服务人员态度之高傲或者冷漠,我就觉得这种教育不是让我满意的教育。

 

教育影响一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,对于合作的理解,对于他人的理解。教育中是否有“真善美”是我对教育巨大的需求。在这个基础上,非常容易理解我送孩子出国读本科的决定。

 

四、为什么在中国换专业这么难?

 

2010年,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,耶鲁校长Richard Levin评价中国的教育说,在中国,本科教育是一个专业教育,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。

 

中国孩子选定一个专业,大学轻易不会让他换专业。即使是希望改换自己专业的人很多,但是这似乎不重要。

 

可是我们观察到,美国的本科学生在前两年会选择各种各样的学科,然后会再选择一个主科再进行学习。

 

同时我们也观察到,中国的课堂中学生更多是被动的倾听者、接受者,中国学生很少会挑战教授的观点,总体来说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。如果我们期待自己的孩子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工程师或者流水线工人,那么这种教育是合适的,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融入现代城市,参与城市的知识分享和服务,就要求他们有更多的创新和决策能力。

 

很明显,起码从我的期待看,我应该让孩子接受更多批判思维的本科教育,应该让他更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,应该在平等、尊重的学术环境下学习。

 

只要经历过中国高等教育的人,就知道这样的期待在中国有多难。

 

深知自己教育需求的家长,也理解留学可能带来风险的家长群体,可以理智的做决定。在这个群体中,我应该是其中一员。我知道希望自己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,我要寻找什么,所以我会让孩子读本科。

 

我的这个决定,并不适合所有家庭,因为每个家庭的教育需求是不一样的。

 

而且,本科留学这个问题太复杂,我也处在不断学习和思考中,也欢迎大家补充信息,之后我将会就这个话题经常输出文章。

 

最后的小故事:

 

我的外甥去年参加高考,500多分在很多人看来只是普通成绩,但是按百分比,也是90%了。我外甥比90%的人考得好,按理说,也是个好学生,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,他被划分为普通学生,能上的学校只能是贵阳电子科技。在我老家,高考一本的录取比例是5.7%,也就是说只有少数的人能上好大学。

 

堂姐纠结要不要送孩子出国。外甥心疼自己的妈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,说不去。

 

在北京的时候,我把他叫到我办公室。我说:你妈妈这辈子做过很多投资,可能买过股票,买过基金,买过房子,但是相信我,你妈妈这辈子做过的最好的投资,一定是送你出国读书。

 

外甥听进去了。两个月之后,考出了雅思成绩,去了爱尔兰读最好的大学圣三一。

上一篇:喜欢自己的工作是很幸运的一件事

下一篇:不迟到和早到的人,其实是两拨人

返回列表